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,在经济社会、历史文化、科学技术、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价值,突出反映地方特色和时代特点。保护和利用好历史建筑,对保护传统风貌、延续历史文脉、留存城市记忆、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。 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,北京研究建立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政策措施,积极引导一批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优秀案例。由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指导、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支持,北京建筑大学组织编制了《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》。本栏目精选部分优秀案例,旨在展现历史建筑之美,引导科学保护利用,持续推动新时代首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。 中国政法大学的前身是北京政法学院,1952年由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燕京大学、辅仁大学四校的法学、政治学、社会学等学科组建而成,当时并没有自己的校舍,暂栖沙滩北大。 1953年2月,根据中央安排,新校址选择在北京西北郊学院路41号,即现在的中国政法大学海淀校区——西土城路25号。 1953年7月,新校舍开始兴建,此时建成的校园包括北楼、中楼和南楼(后来称为老一、二、三号楼)、联合楼、礼堂、学生食堂、教工食堂等。其中老一、二、三楼保留至今,长期作为学生及教职工宿舍楼使用。 1956年底,钱端升、李进宝和雷洁琼等人参加了在紫光阁召开的北京高校负责人会议,会上共同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校舍紧张的问题。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,北京政法学院设计修建了主教学楼,全院师生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义务劳动,至1957年主教学楼基本建成。 1970年北京政法学院撤销,校园建筑被北京市第174中学、戏曲学校、歌舞团、曲艺团、北京市文化局读书班等单位使用。1979年北京政法学院恢复招生,并相继收回了老一号楼、教学楼等校园内建筑。 保存至今的中国政法大学老一、二、三号楼以及主教学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,是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进行校舍建设时的第一批建筑。建筑的图纸是基建科老师仿照苏联建筑范式打造的仿苏联式建筑(一说为苏联专家设计),学校领导、全体师生都参加过校园建设和校园美化的工作。老一辈政法大学人在学校开创阶段,在简陋的条件下,用双手一砖一瓦地建起了这座美丽的校园。老一、二、三号楼以及主教学楼承载了老一辈政法大学人太多汗水与情感,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是中国政法大学创建阶段的重要历史见证,对中国政法大学有重要的意义,也是传承中国政法大学艰苦创业精神的最重要实物载体。 其中老一号楼列入了北京市第二批历史建筑名单,主教学楼列入了北京市第三批历史建筑名单。 平面位置示意图 01 中国政法大学老一号楼 中国政法大学老一号楼原为1号宿舍楼,现为办公楼。老一号楼于1953年开始兴建,是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进行校舍建设时的第一批建筑,为基建科老师仿照苏联建筑范式打造的建筑。老一号楼位于中国政法大学西北角,与老二、三号楼形制相同,建筑为典型的苏联式筒子宿舍楼,共3层。现在作为办公楼、研究生院日常使用。建成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时校舍资源紧张的问题,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极大便利。全院师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建设。 东立面 老一号楼为南北向,四坡脊屋顶,木桁架,红砖砌体结构。一层为下碱水泥砂浆抹面,清水红砖墙面,一顺一丁砌筑,立面上开大方窗,混凝土过梁,红砖斗砌窗台,窗下水泥砂浆抹面,刻海棠线芯,开四扇漆红木窗,简洁大方。木桁架四坡脊屋顶,灰机瓦屋面,檐部挑出,漆红木挂檐板,檐下做木板条吊顶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四角加设构造柱,两道圈梁进行加固。建筑主入口在东、西两侧,室内水泥砂浆地面,室内布局为典型的筒子楼式建筑,中间走廊,两侧为房间,室内楼梯为水磨石台阶,砖砌栏板,水磨石扶手。室内窗户、踢脚、木门及门锁等构件基本为20世纪50年代始建原物,有一定的时代特色。 四坡屋顶 楼梯及木门窗 此楼作为北京政法学院校舍建设时期的第一批建筑,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,对中国政法大学有重要的历史意义,也是传承中国政法大学艰苦创业精神的最重要实物载体。 02 中国政法大学主教学楼 中国政法大学主教学楼现在仍作为教学楼使用,正对学校东侧主要入口,是校园的标志性建筑。主教学楼1957年建成,是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进行校舍建设时的第一批建筑,为基建科老师仿照苏联建筑范式打造的建筑,全院师生都以高度的热情参加了建设。该建筑建成后主要承担了教室、实验室等功能。 东立面 主教学楼为典型的苏联三段式建筑,平面呈“ ] ”形;中轴对称,4~6层,中间高两侧低;砖混结构,平屋顶,立面开大方窗。建筑主入口面向东侧,中间6层部分最高,顶层为拱窗,向外凸出门厅,设拱形廊柱。外墙原为白色涂料,立柱、大门原为水刷石,混凝土过梁,水磨石窗台,楼梯宽敞,水磨石楼梯扶手。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,为抗震加固,立面加设构造柱及圈梁。2000年,在未改变外形和情况下,外立面贴白、蓝色瓷砖,入口门厅及一层墙面贴石材。在进行西侧建筑建设时,为留出消防通道,对西侧南北两头凸出的部分进行了调整。 全景 顶层拱形窗及檐口细部 此楼作为北京政法学院校舍建设时期的第一批建筑,建筑设计及建造过程承载了学校悠久的历史和文化。建筑空间、结构、材料的应用展现了其科学价值,建筑装饰和符号体现了一定的艺术价值。 内容来源:《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》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《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》,仅供学习交流 文章转自:北京印迹 inBeijing 公众号中国政法大学近现代历史建筑群:一代人的集体记忆
版权所有:中国政法大学基建处 | 建设维护:信息化建设办公室